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



記憶,沉沉地刻鑿在塩田千春的肉體與靈魂,匯聚成她今日的創作之泉。記憶,潛流於她的生命系統,就此終生相隨相伴。在她的體內,在她所處的身外塵世中,這樣的記憶積累成擺脫不了的焦慮。然而,面對如此惶惶不安的亂緒,她卻不逃避,這乃因為,她將自己浸沒在不安、焦慮的汪洋之時,便是在為她的創作鋪設基底。






塩田千春在京都精華大學就學期間的指導老師,是雕塑家村岡三郎,那段日子,她經常出現在走廊或樓梯間,用繩子東綁西綁。這段時期的實驗萌生出她日後用繩子拉起密密麻麻的織網的作品,並成為她慣用的裝置手法之一。當她的肉體感到惶然不安時,她在起床的那一刻,會幻然覺得整個房間猶如被黑色的線纏得密不透風似的。帶著對這種經驗的回憶,她藉由纏繞的繩子將此般情境重現,記憶於是昇華成一種藝術表現。就字義的層面而言,「繩子」一字可衍生聯想到綁、裁、糾結、或纏繞等動詞,而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繩子被運用在創作上時,則被當作別具一格的日本式語言表達,藉此反映人類的心理狀態,塩田千春如是說到。展間裡的多層繩網結構,直接指涉身為人的某種心理狀態,也就是藝術家的肉體所感受到的不安與焦慮。任何存在闇黑無光的靜謐世界裡的聲音或空氣,全都被鎖住而靜滯不動,而那個名為不安的黑暗成分,從被闇黑壟罩的空無之處,慢慢地,緩緩地,開始消融分解。或許到最後仍然存在的黑,是向四面八方延展而去的繩子,或許塩田千春從錯綜交織的繩網中,看到微光自狹隘的縫隙間穿透射出,於此找到了生命的去向,便能以此與因為不安衍生而出的死亡隱喻當面對質。

"Matsukaze" stage design [Théâtre Royal de la Monnaie, Staatsoper Berlin] directed&choreographed by Sasha Waltz, music by Toshio Hosokawa (2011)
State of Being - 2012

我還蠻喜歡塩田千春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斥著繩子,多而交錯的繩子,給人有種莫名的壓迫感,也有種恐怖的感覺,象徵著這種不安的情緒纏繞著她無法離去,而展場中會擺設像是鋼琴、衣服等等,甚至是人在中間舞蹈、表演,但他們一定會被大量的線覆蓋著。但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用黑線以及昏暗的場地,也有用紅色的線條組成,而她經常使用白色洋裝在作品哩,像是在述說從小即對世間萬象極為敏感,她用心的觀察、吸收接觸到的各種人事物,再牢牢地刻進記憶裡。學生時期,塩田千春的祖母過世,她仍然記得祖母下葬時那墳土的味道和觸感。即使是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受雙親疼愛的她,在某些場合中,竟會體驗到一種彷彿自己並不在場的抽離感。有一回,鄰居的房子遭祝融之災,此時她卻聽到陷身火海裡的鋼琴發出死亡之聲。這類的記憶與不安的感受成為她日後創作的靈感來源,如她將泥土灌入巨大的洋裝裡,或坐在浴缸裡將泥土往自己身上傾倒。展間中,遭火吻的鋼琴已無法發出悠揚的琴聲,但卻道出了藝術家的心語——縱有萬語千言想說出口,卻陷入無言相對的窘厄。藝術家永遠逃不出這些不安束縛,如同著我們。

Dialogue with Absence - 2009

In Silence
Letters of the Thanks - 2013
Trace of Memory - 2013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