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返常」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




簡介

邁入21世紀後,標榜新亞洲經驗的文化現象急速地發展,架構中心思維的傳統模式不斷被日常流行趨勢所更新取代,這也意味著人們當下的生活感受力正逐漸成為主流的價值中心,「日復一日的常性」受到全面重新檢視。大結構回歸基本元素,重返個體的內部價值,重新檢視感性的能力,回歸核心本質的思考。

亞洲所面臨的是回應現實的當下處境,「過生活」是常日必須應對的現狀,人們當下最關注的是日常生活,當然也包括與各種無常和反常的共處之道。剖析這幾年來亞洲當代藝術所發展出來的美學風格以及區域裡透過日常實踐及作為而衍生的藝術型態,美學語言回歸生活的面向,著眼於生活中的微型實踐、日常知識、視覺風格、社群關係、周遭的社會轉變型態等。藝術家們透過生活關照和批判實踐而發展出來的創作語言和美學形式,以個人化的風格敘事取代了大歷史結構,觸手可及的日常變成了反映現況和自我狀態的最佳取徑。


塩田千春,〈記憶迷宮〉,2012,「La Sucrire」展覽現場圖,里昂,法國。攝影:Sunhi Mang。


塩田千春,〈靜默中〉,2011,獨立計畫空間,荷巴特,澳洲。攝影:Sunhi Mang。

最喜歡塩田千春以的作品,多層繩網結構,直接指涉身為人的某種心理狀態,也就是藝術家的肉體所感受到的不安與焦慮。任何存在闇黑無光的靜謐世界裡的聲音或空氣,全都被鎖住而靜滯不動,而那個名為不安的黑暗成分,從被闇黑壟罩的空無之處,慢慢地,緩緩地,開始消融分解。或許到最後仍然存在的黑,是向四面八方延展而去的繩子。


崔廣宇,〈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2012,行動紀錄 / 單頻道錄像,7分08秒。

崔廣宇,〈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2012,行動紀錄 / 單頻道錄像,7分08秒。

還有崔廣宇的〈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很有趣,幫他吹泡泡的都是我們平常常見的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氣體,但他製造的泡泡卻很漂亮。就如同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其它事物一般,透過這個象徵性的對比在提問著,在我們眼前這個被漂亮說詞所包覆的當代生活背後,到底是什麼在塑造和驅動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是否還有能力去想像,甚至創造自己與這些生活系統的關係。


岩崎貴宏,〈混沌之外(康尼島)〉,2012,海灘巾,40x160x130公分。



日常生活的面貌變得不再平凡亦不再真實,「返常」所反映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日常性,它既要貼近現實仔細體驗現狀的生活,同時卻也必須跳脫常規去審視生活中的非常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