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脈動》 78x80x22 cm 2013 |
創作的狀態有時像在記憶中翻索沉積於遺忘邊緣的情感心緒,它們化為無數形貌難辨的影像,包裹在時間的淤泥裡。隨著越趨複雜的生活環境,個人的平凡與獨特逐漸消融在種種隱性的規範條約裡,在表面的同質下,覆蓋的卻是不斷變化與混合的異質個體。撿拾起偶爾明晰的形象為骨,透過對自我的凝視與剖析,將真實認知下的人、物像拆解、重組,架構出寫實與想像並存的異想之物。
枯瘦卻壯盛的林木、聳立沉鬱的古老建築、冷冽的空氣、低彩度的天空,異地的風景以強烈的存在感占據五感,盧嬿宇把這樣在異地生活所帶來的靈感及能量都注入到他的作品中。
作品散發出奇幻氛圍的藝術家盧嬿宇在宜蘭出生長大,從小就喜歡將吸引他的事物用簡單的材料做出來當成自己的玩具。高中時在老師的鼓勵下報考了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從此便一腳入了藝術創作的領域裡。
從學校畢業後盧嬿宇毅然決然的伸請了國外的藝術家駐村,在全然陌生的環境下進行熟悉的創作行為,下意識地將圍繞在工作室週遭的景緻融入作品的造型中。枯瘦卻壯盛的林木、聳立沉鬱的古老建築、冷冽的空氣、低彩度的天空,異地的風景以強烈的存在感占據五感,盧嬿宇把這樣在異地生活所帶來的靈感及能量都注入到他的作品中。
仔細注視盧嬿宇的作品就會像被催眠似地帶入夢境一般,因為盧嬿宇喜歡在沒有任何框架的情況下重新組合人體及動物的形象,在重複模擬人體形態的練習中,逐漸發展出對各個肢體部位的形象、功能、意義的全新詮釋,化解現實中原有的類別區分,否定每一個事物原有的「適當」、「正常」形貌,使思考在一個沒有既有造形前題和意義拘泥的考量下進行。遊走在具像與非具象之間的形式轉換來發掘自己的創作語言。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