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江賢二


「每個人對周遭所經歷的一切,生、死、感傷與喜悅,都會有一股想要表達與發洩的原始感情,若能由此做為創作的出發點,就有可能精煉出一件好的藝術作品。」   ──江賢二


1942年生於台中,於1965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1967年旅居巴黎,1968年搬至紐約,於 1997年返台定居。

江賢二篤信藝術來自於人,來自於生活與生命,慣常用心地體味生活,覺察人性中本質的美感,探求生命中深刻的感動,並援引為創作的源源動力;而這份對生命的無限關懷,也使得他的作品一逕散發著溫暖的氣息,緩緩張開雙臂迎向觀者。一種在作品之外可以喚起廣大共鳴的美與感動,是江賢二一生的追求,無論作品的外在面貌如何變異,他所真正渴望企及的永遠是那難以言說的精神境界。

幼年喪母,始終以孤獨之眼看待人生,過去他的作品始終維持一貫的冷調、抽象風格,滲出一股神祕的內心獨白,充滿著一種存在主義式的內省風格,不是黑就是灰,糾結複雜肌理。在巴黎、紐約時,畫室都用窗簾或是紙板封起來,他的作品早期多為晦暗色彩與厚重肌理,跟他當時的心境與環境有關係。

《巴黎聖母院 82-02》 1982 油彩 紙 97 x 127 cm
《遠方之死 89》1989 油彩 紙 98 x 110 cm

《百年廟 96-1》1995-1996 油彩 亞麻布 152.5 x 122.5 cm

江賢二說個性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同時也決定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從一張畫可看出藝術家的一舉一動一思一想,因為生活的每一個步驟、起住坐臥間所觸及所昇起的每一個影像、每一個念想都會進入畫作中,因此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必須有強大的好奇心與想像力,要能顛覆自己的習慣性想法,時時用另類思考來破壞原有的思維。藝術最怕陷入一種習慣性,熟能生巧反而是警訊,為了要保有敏銳的觀察力,每個人都必須在某一段期間離開自己,站得遠一點,從遠遠的角落觀──自己的思想、觀──自己的作品、觀──自己這個人。

《百年廟 99-16》1999 油彩 91(長) x 73(寬) cm

《遠方之死 99-01》1999 油彩 畫布 184 x 272 cm

《永恆的冥想》2004 油彩 畫布 122 x 122 cm

2007年舉辦的個展「平面與空間」,則是江賢二從平面發展到空間的一大突破,除了展現在繪畫上的成就,也展出了嘗試製作的雕塑作品,展現藝術家在美術開發創作上的企圖心。


故鄉07-01   Home 07-01   鋼鐵玻璃   225 x 450 x 56cm   2007

銀湖   silver Lake   油彩  布   oil on canvas   200 x 300cm   2007

江賢二說:「有海的地方,對一個畫家特別重要,海邊的光反射到空氣中,讓海邊總是特別明亮,跟都市裡的光線特別不同。」近期的創作色彩變得很豐富,心態上的轉變,台東的植物自然意象,也慢慢融化他、影響他。


《比西里岸之夢 10-07》 2010 油彩 畫布 

《比西里岸之夢》 2010 油彩 畫布 

《比西里岸之夢》 2010 油彩 畫布 

江賢二從不想成為一個孤高的藝術家,也不喜歡把自己的作品塑造得高深莫測而拒人千里,他不認為意圖親近觀眾就會讓作品變得俗氣,藝術既然從人開始,也就是為了與人交流生命的體驗,這也是他心目中藝術的價值所在。因此,江賢二從不執念於作品上的創新,他更在乎的是能否在精神上不斷貼近人心,如此的性格誠然反映在創作上,使得他的作品一逕散發著溫暖的氣息,緩緩張開雙臂迎向觀者。

《乘著歌聲的翅膀》 2013 油畫 - 複合媒材 675 x 320 c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